|
红尘修心三重门发表时间:2023-04-25 16:38 漫长岁月,我们终其一生,无非是把生活过好,把心安顿好。 繁忙的时候,根据自己的能力与节奏,把事情做好;空闲的时候,用心感受,发现生活里的趣味与快乐。忙时心不乱,闲时心不空,如此,人生才能更加地充实与丰盈。 ![]() ![]() 王阳明说:“哑子吃苦瓜,与你说不得。你要知此苦,还须你自吃。”在生活的高峰时,人即显得快乐,在低谷时,人便显得痛苦。而人生永远都是忽高忽低,没有永恒的高峰,也没有永恒的低谷。所以,人生是痛苦与快乐交织并行,二者相伴相生的。所谓“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”,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的苦乐。 逆境对个人的发展不利,但是却能磨砺人的意志,使之由脆弱变得坚强,变得韧性。王阳明历经了磨难,心性比以前更坚强了。他开始了解群众疾苦,为生民立命,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着自己,最终构建了心学理论的大厦。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,航行在人生之船上,我们可能经历波涛汹涌,也会感受到风平浪静。喜悦和幸福充斥在航行的途中,苦难和挫败也是航向的一部分,只有痛饮过航行中的所有感觉,人生才会完整。 当我们接纳苦,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历程时,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。同样,接受乐,把乐当作是生命的历程,乐也不再仅仅是世俗的乐。去享受生命的盛宴,享受所有的高潮与低谷,活在生命的苦乐之中,由此生命的乐趣便已被我们掌握在手中。 ![]() ![]() 人生在世,忙是不可避免的。事务繁杂,身体得不到休息,是一种忙;思虑过多,内心得不到安宁,也是一种忙。 王阳明的弟子曾问他:“寻常意思多忙,有事固忙,无事亦忙,何也?”这位弟子对王阳明说,自己一忙起来就容易烦躁。有事时固然心烦意乱,没事时也闹得心绪不宁。弟子感到很苦恼,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。 王阳明举了个例子:“今人于吃饭时,虽无一事在前,其心常役役不宁,只缘此心忙惯了,所以收摄不住。” 一些人被忙碌的生活所裹挟,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安宁。就拿吃饭这件小事来说,人坐在饭桌前,眼里放不下电视,手里放不下手机。并非真有什么要紧的事等着他们去处理,只因为平时忙惯了,吃顿饭的功夫都收不住心。饭也不能好好吃,觉也不能好好睡。心里总感觉到累,身体也得不到好的休息。 对此,王阳明提出的解决办法是“精一之功”。所谓“精一”,就是专注做好眼前的这一件事。心若精一,哪还有功夫说闲话、管闲事?古往今来,成大事者都有此恒心。只要一心不乱,任凭风浪起,稳坐钓鱼台。 ![]() ![]() 《劝民歌》里写道:“不见闲人精力长,但见劳人筋骨实。”其实不然。一个人忙惯了,一旦闲下来就会感到无所适从。人的身体如此,心也是一样。 王阳明被贬龙场时,只担任一个小小的驿丞。由于位卑权低,整日也没什么公务,王阳明彻底沦为了一个“闲人”。但他没有自暴自弃,在龙场的群山间找到一处山洞,并日夜端坐其中,参悟圣人之道。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经过长时间的静心思考,某天夜里王阳明突然顿悟,参透了“格物致知”的道理。 这段闲来无事的思索,也因此成为王阳明人生之中一次重大的转折,史称“龙场悟道”。 一个人闲暇时的所作所思,不知不觉间决定着他的未来。闲来无事,不如给自己的心灵充个电。存心养性,让自己做个更充实的人。人生在世,所有经历皆为一颗心。若那颗心能安定地度过一生,此生便无憾。但要让心安定,十分不易。忙时,让心不乱,需要智慧;闲时,让心不空,需要乐观。 一位学者曾说:“要做到内心强大,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。患得患失的人,不会有开阔的心胸,不会有坦然的心境,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。”物随心转,境由心造,烦恼皆由心生。 一个人最好的心境,其实就是在全力以赴的努力过后,一切顺其自然... ![]() ![]() |